看看唐太宗的书法真迹,水平甩宋徽宗一大截,王羲之看了也要点赞
众所周知,唐朝乃是书法盛世,但是为何更加精妙的魏晋,没有进入繁盛时期,反而唐朝发展势头如此猛,这与初唐的一位帝王,密不可分,此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,他极其痴迷书法,对书法艺术有着非凡的见识和热忱。
众所周知,唐朝乃是书法盛世,但是为何更加精妙的魏晋,没有进入繁盛时期,反而唐朝发展势头如此猛,这与初唐的一位帝王,密不可分,此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,他极其痴迷书法,对书法艺术有着非凡的见识和热忱。
黄庭坚,贵为北宋 “四大家” 之一,在草书领域的卓越成就,无疑超越了同列的蔡襄、苏轼与米芾。《宋史本传》中清晰点明,他 “善行草书,楷法亦自成一家”。黄庭坚对自身草书造诣极为自负,宣称唐以后真正得草法者,仅张旭、怀素与他自己。
王羲之醉意正浓,提笔写下一篇有涂改的草稿,彼时他绝不会想到,这篇即兴之作会成为后世仰望的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
你有没有见过一块砖,看一眼就觉得跟古人说话一样?有的人看了说这就是王羲之的手法,还能看到《兰亭序》的影子。这块东西是在内蒙古发现的,砖上还写满字,不像一般的碑,也和纸不一样。用砖能把墨保存这么久,真是稀奇。
2025年夏季,考古学家们在咸阳一座隋墓中有了惊人发现——墓志书法竟疑似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的真迹。这个消息让考古界为之震动,这座原本不为人知的古墓一下子吸引了全国的目光。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在整理馆藏文物时,一则震惊中外文物界的发现悄然浮现——一卷尘封已久的王羲之小楷《道德经》被意外揭开面纱,这卷作品不仅填补了书法史研究的诸多空白,更以确凿证据还原了“书圣换鹅”的千古真相。
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,王羲之的地位如泰山北斗,其传世作品历来被奉为“国宝中的国宝”。其中,小楷《道德经》真迹以5162字无一缺损的完美品相,被誉为“世界级”文化珍宝,却因近代时局动荡与末代皇帝溥仪的处置,沦为漂泊海外的文化遗珍,其命运转折至今仍令世人扼腕。
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,将于2025年9月26日至2026年2月22日推出年度重磅特展“偶然!激浪派!”。这是国内首个全面梳理激浪派的大型展览,将以蓬皮杜中心200余件馆藏真迹为钥匙,从精神源流、发展脉络到创作核心,完整追溯这一20世纪极具先锋
现今的人们爱看电视剧,爱追一些网络文章,其实再百年前的民国,人们也有自己的娱乐和消遣,那就是看戏和写诗词。
清末大儒俞樾,号曲园老人,晚年曾写下九首七言绝句,被称为《病中呓语》。这组诗一度被视为“预言诗”,因其文字中似乎隐隐映照了后世的战乱与社会变革,民国时期一度引发广泛关注。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也是烈士郁达夫逝世80周年。鲁迅与郁达夫两位作家间的豪情逸致,至深友情令人感念,9月18日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开幕的展览“风波浩荡足行吟——鲁迅与郁达夫”,向两位文学巨匠致敬。展品中不乏知名度很高的作
最近,古董收藏爱好者史先生向大象新闻·大象帮爆料,一些网络主播打着“民间收藏”的旗号,在网络直播间通过链接下单、其他转账等方式,让老年消费者购买没有任何鉴定证明的“文玩古董”。
1987年,日本收藏家明日香宁范携一卷古书法来到中国,当卷轴缓缓展开,目睹那豪放不羁的笔迹和“李白”落款时,现场专家无不屏息凝神——这可能是诗仙李白存世的第二件书法真迹。
你有没有想过,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地图,其实是无数古人用错误、猜想甚至神话一点点拼凑出来的?那些泛黄的羊皮卷地图上,可能画着不存在的大陆,标注着神话中的怪兽,却曾被当作探索世界的“真理”。它们不仅是地理工具,更藏着不同时代的文化信仰与科学局限——比如有人认为
公元690年,洛阳紫微城的丹凤门前,66岁的武则天身着帝王冕旒,在万民朝拜中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具颠覆性的登基仪式。这位以铁腕治国闻名的女皇,在文化领域同样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——她亲笔抄写的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如今正静静地躺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的恒温展柜中,
李白被誉为“诗仙”,他的诗歌中流露出的浪漫主义气息,正是李白洒脱不羁性格的写照。人们常说“字如其人”“文如其人”,这一点在李白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。李白传世书法极少,一般认为国内仅有一件,那就是藏于北京故宫的《上阳台帖》,它被评为“一级文物”,禁止出境展览。
在书法史上,王羲之、王献之的“二王”笔法被誉为不可逾越的巅峰。然而,随着岁月侵蚀,“二王”真迹几乎湮灭,后世只能通过摹刻本揣度其神韵。直到一件唐代墨迹的出现,彻底改写了这一困境——它就是被学界誉为“魏晋笔法活化石”的《唐佚名月仪帖》(又称《十二月朋友相闻书》)